Wednesday, November 25, 2015

抗癌症的秘密(三)

轉載自2015102日及5日晴報《嚴浩LIKE!》



上文提到,血管增生不止存於腫瘤,人體任何部分出現毛病可能出現這個問題,包括肥胖,這都是李威廉醫師的講話內容,在他眼中,肥胖也是疾病。

李威廉醫師:「另外一個疾病就是肥胖,研究顯示,脂肪組織的形成跟血管增生也高度相關,一如癌症,脂肪與血管同時生長。我們是否可以阻斷血液供應使脂肪萎縮 ﹖」
摸摸我們的肥肚腩,原來存在我們臭皮囊中的脂肪不會變臭,是因為身體特意為脂肪增生了微血管,用我們有限的鮮血為脂肪供應血液!怪不得肥人容易累,不夠血是其中一個原因。

李威廉醫師:「如果你給一隻肥老鼠輸入抗血管增生的藥物,脂肪會減少,牠們會變瘦,一旦停藥,體重便會回升。若重新輸入藥物體重則再次下降,停止輸入藥物,體重又回升。利用遏制血管增生的藥物,我們能讓老鼠的體重上上下下變動!這個用來治療癌症的療法,也許是治療肥胖疾病的新療法。這個實驗最有趣的部分,是我們無法用這個藥讓這些肥老鼠的體重降得比正常老鼠低。這個實驗說明血管增生對健康舉足輕重。」

想減肥的人不要去找這些藥,以另一篇<抗癌症的秘密()>中介紹的天然食物,對血管增生的治療效果比藥物高,這個食療勝於藥的發現本身就是李威廉醫師和他的科研成果。(未完)




李威廉醫師的抗血管增生癌症療法,等於是一場醫學革命,這個方法是藉着切斷血液供給腫瘤來治療癌症,跟化療完全不同,而且用的是食療!

李威廉醫師:「為甚麼我們在乎血管呢﹖因為我們身上到處都是血管,如果將一個標準身材的成人體內血管頭尾相連,長度竟達十萬公里,可繞地球整整兩圈!最小的血管叫做微血管,我們體內約有190億條微血管。微血管其實是隻刃劍,可以活人,也可以殺人。當活人的時候,能因應不同環境出現不同形式,譬如,在肝臟裡的微血管是讓血液排毒的管道;在肺臟裏的微血管則形成氣囊,幫助氣體交換;在肌肉中的微血管,使肌肉收縮時血液循環不會中斷;在神經中,微血管蜿蜒如電綫,維持神經細胞的活力。

「我們身上大部分血管,都是在胎兒時期就長出來的。正常情況下,成人身上血管不會自發地增生,某些特別情況則是例外。每個月女人的子宮裏,血管會增生形成內膜,懷孕時,子宮內膜將演變成胎盤,也就是母親和寶寶間的連結。我們受傷時,在傷疤下,數以百計的微血管會不斷增生以幫助傷口癒合。

血管
來自網絡的圖片

血管
來自網絡的圖片


「當血管增生失去平衡,就會成為非常嚴重的病,如果血管增生不夠,傷口就不會癒合,或者引起心股梗塞、足部血液循環不良、甚玉中風死亡、或是傷害神經;相反,血管增生過多也會造成疾病,譬如癌症、失明、關節炎、肥胖、阿茲海默症………..(未完)


















Tuesday, November 17, 2015

抗癌症的秘密 (二)



讓食療進入主流社會                                          原文:29.9.2015 晴報,  <嚴浩LIKE>

食物可以治病,還可以治包括癌症的重病,這個事實在現代主流醫學中不被重視,但不等於不存在、美國腫瘤學者子威廉醫師是少數肯承認這個事實,而且積極地從中開拓治病新方法的西方主流醫師。

李威廉醫師說:「最好的證據來自一個科研資料,科學家花了20年,追蹤調查了79,000人,最終的發現是,每周攝取烹煮過的蕃茄兩到三次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比其他人降低一半。我們現在知道,番茄是很好的茄紅素來源,而茄紅素減少血管增生。」
血管增生必然跟隨癌症而來。
讓食療進入主流社會不只是醫療系統的事,還需要社會其他部門的配合,譬如對消費者的教育, 也需要主流社會的認同,譬如公共衛生部門,還有保險業。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保險業成為主流社會是否認同一種新概念的試金石,譬如手機會影響人類健康,只要保險業接受手機使用者的投保申請,就等於證明手機的確有危險,好像接受交通意外保險一樣。

李威廉醫師:「事實上,一些醫療保險公司已經開始考慮這樣的概念 (食療治病),譬如明尼蘇達的藍十字藍盾公司 (藍十字藍盾公司是美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專業醫療保險服飾機構)。」這可能是一場世界性的醫療革命開始。

其實李威廉醫師的演講發生在20102月,已經有五年了。(Dr. William Li, President of the Angiogenesis Foundation)

抗血管增生的食物                                                      原文:30.9.2015 晴報,  <嚴浩LIKE>

以下的食物經過李威廉醫師和他的團隊認證,確實有抗血管增生效果。血管增生不限於腫瘤,人體任何部分出現毛病都有這個潛在問題,包括肥胖。其實西方已開始重視食療,上文介紹過的蕃茄預防和治療前列腺癌正是哈佛大學的科研資料。這些重要的食物還包括:
綠茶、草莓 (strawberry)、黑加侖子 (blackberries)、覆盆子 (Raspberries)、藍莓、橙、西柚、檸檬、蘋果、菠蘿、櫻桃、紅葡萄、紅酒、白菜、金藍菜 (kale,即十字科菜,包括椰菜、西蘭花、蘿蔔、捲心菜等)、黃豆、人參、松茸蘑菇、甘草、黃薑、豆蔻 (nutmeg)、朝鮮薊 (Artichoke)、薰衣草、南瓜、海參、吞拿魚、芫荽 (parsley)、蒜頭、蕃茄、橄欖油、葡萄籽油、黑朱古力……… 另外,還有我們已很熟悉的亞麻籽油、布幃食療、椰子油和洋蔥等。

抗血管增生的食物
抗血管增生的食物抗血管增生的食物
 抗血管增生的食物


這些食物都很便宜,而主流醫藥治療癌症的費用郤可以令一個家庭傾家蕩產,但效果令人存疑。

李威廉醫師說:「對這個世界許多人來說,藉食療治療癌症可能是唯一的選擇,不是每個人能夠負擔末期癌症治療的費用。但每個人,不論在任何國家和地域,都可以通過食療受惠。」

這位美國腫瘤專家本來可以賺很多錢,但他看到世上有很多人根本無法負擔醫藥費,從一點仁心出發,從食物中找到更有效又非常廉宜的食療介紹給社會,他不單是一位仁心仁術的好醫生,還把科學和理性帶進了欠缺完美的主流醫學。(未完)






Monday, October 26, 2015

花生醬樣本含致癌黃曲霉毒素 (東方日報 2013.12.19)


花生醬樣本含致癌黃曲霉毒素
peanut butter

【本報訊】食物安全中心評估市民從食物中攝取五種霉菌毒素的風險,在二百四十個混合樣本中,發現百分之四含可致肝癌的黃曲霉毒素,含量最高為花生醬樣本,達每公斤十四微克。食安中心推算,每年因攝入黃曲霉毒素引致的肝癌病例約八宗,佔每年患肝癌病例百分之一以下。專家指出,黃曲霉毒素對乙型肝炎帶菌者構成較大風險,患者應避免食用花生及其製品。


農作物受環境或蟲害影響,可能因霉菌孳長而產生霉菌毒素。食安中心在二○一○至一一年抽取六十種食物的二百四十個混合樣本,化驗五種霉菌毒素的含量,當中黃曲霉毒素獲世界衞生組織確認對人類致癌,建議將黃曲霉毒素的攝入量減到最小。

食安中心指出,攝入量一般的市民,每日從膳食攝取黃曲霉毒素的分量為每公斤體重零點零零零二至零點零零二八微克;攝入量高的市民,每日攝入每公斤體重零點零零零九至零點零零四九微克,分量屬低水平。根據本港市民黃曲霉毒素攝入量和乙型肝炎帶菌者的百分比推算,每年因黃曲霉毒素引致的肝癌病例約八宗。

乙肝患者應避免食用
其餘四種霉菌毒素,即「赭曲霉毒素A」、「伏馬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和乙鉟基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及「玉米赤霉烯酮」,市民從食物中攝入的分量,全部遠低於相關的健康參考值,對健康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機會不大。

香港肝癌基金會主席、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講座教授潘冬平表示,黃曲霉毒素增加細胞變壞的機會,對乙肝病毒有促發作用,增加患肝癌機會;花生、穀物、堅果等若放在潮濕地方,容易發霉產生毒素,應避免食用。

Tuesday, October 13, 2015

抗癌症的秘密

很同意嚴浩的幾篇有關癌症的文章,現濃縮以下版本給大家分享:

轉載自24.9.2015 -  7.10.2015 晴報,  <嚴浩LIKE>

我經常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既然大自然能夠把人製造出來,大自然的「藥房」也必定為我們準備好治病的天然食物,人要做的只是把這些食物找出來。

我與讀者互動多年,不斷收到讀者的感謝信,大家都是從食療中重新獲得健康,「大自然的藥房」這句話本來只是有感而發,並沒有科研根據,想不到最近在太平洋彼岸,竟然有一位癌專家與我有一樣的感悟。

癌症腫瘤需要血液供應,如果沒有血液供應,腫瘤自然會凋謝,研究血管與癌症的關係是一個新興的科研專題。20102月,美國血管增生基金會共同創始人、癌症研究專家李威廉(William Li),受邀在知名的TED講堂發表演說時指出:「無論是哪一種癌症都以血管增生為重要特徵,若沒有血液供給,原初的腫瘤頂多長成半立方毫米大小。」

他續說:「是否我們能在飲食中加入抗血管增生的食物,來提升體內的防禦系統去反擊癌細胞?也就是說,我們能藉着吃來餓壞癌細胞嗎?這問題的答案是──是的!我們發現大地母親留下大量能夠天然地遏制血管增生的食物、飲料和藥草。」

這位接受西方正統教育的癌症專家,在一個只有專家才被邀請的重要場合中公開說出上述的話,在化學被用於藥劑之前,食物就是藥,我早就過,終有一天最古老的方法會是最前衞的方法。

美國腫瘤學者李威廉反璞歸真,從大自然中找到抗癌症的食物:「我自問,為什麼一些癌症的治療效果不好?很明顯,是因為太晚才開始治療,當腫瘤已生成,往往已擴散或是已轉移………..當我回到癌症生成的原因,我注意到飲食造成其中30-35%的高比例!是否可以屏障哪些食物?我同時又想,是否可以在飲食中加入抗血管增生的食物,來提升體內的防禦系統?我們有可能藉着吃來餓死癌細胞嗎?研究把我們帶到市場、農場跟香料櫃,大地母親留下了大量天然遏制血管增生的食物、飲料和藥草!」

「我們發現紅葡萄萃取物中的白藜蘆醇〈也能在紅酒中找到〉,也能遏制60%的異常血管增生;草莓萃取物也有遏制血管增生的效果;大豆萃取物也是。我們還測試了四種市場常見的茶,是否有抗血管增生的效果。香片、日本煎茶、伯爵茶和一種我們配製的茶。這個研究顯示,茶在單獨使用時效果不高,當把兩種茶混合起來時,抗血管增生的效果比各自單獨使用來得高,也就是說這些食物有『協助效果』。

「遏制了血管增生腫瘤就自然凋謝,西藥中也有藥遏制血管增生,我們把西藥與食物的效果做比較,其中也包括常見的抗癌藥Statin和非類固醇消炎劑,從實驗中發現,某些食物的效果甚玉比藥物好,如大豆、荷蘭芹、大蒜、葡萄跟莓類。這或許意味着在我們的廚房中就能找到抗癌症的良藥!」(未完)








Tuesday, October 6, 2015

幼童零食 含可損心臟反式脂肪

【經濟日報專訉】美、台公佈3年後全面禁止食物含人造反式脂肪。本報發現,大行其道的零食小超市,不少幼童零食含反式脂肪,部分更標明是可損心臟的人造反式脂肪,連Omega3魚油也有。

其中一款供7個月或以上幼兒食用的威化餅,人造反式脂肪含量與牛角酥相同,而在阿信屋售賣的一款比利時朱古力最誇張,兒童食大半包共10塊已超標。

本報記者早前巡視荷花、citysuper、松皮庫、惠康、價真棧、優品360o、入口商零食、百佳、759阿信屋,發現7款幼童(7個月大至11)食品含有反式脂肪,包括餅乾、芝士、乳酪等,每100克的反式脂肪含量由0.021.7克不等(見表)

7款含反式脂肪的幼童食品中,有4款均於成分顯示含人造反式脂肪,包括一款朱古力、兩款餅乾及一款魚油丸。

比利時SAFARI朱古力含量最高

當中比利時SAFARI朱古力(一包16)於成分中,列明含有氫化植物脂肪(hydrogenated vegetable fat),即屬人造返式脂肪,其中每100克反式脂肪含量更高達1.7克,屬含量最高的樣本。

日本森永製菓「嬰兒威化餅」及「嬰兒餅」兩款餅乾,同樣於成分當中寫有「shortening(起酥油),每100克含有反式脂肪量分別達0.7克及0.2克。成分中含氫化植物油的澳洲「佳思敏」Omega3魚油,每100克反式脂肪量亦有0.02克。餘下3款幼童食品,營養標籤未有寫明其反式脂肪是人造還是天然而有。

按消委會過往的研究顯示,牛角酥每100克平均含有0.7克反式脂肪,而蛋撻每100克平均亦有0.22克反式脂肪;換言之,日本森永製菓「嬰兒威化餅」及同一品牌「嬰兒餅」,每100克的反式脂肪含量,分別相等於100克牛角酥及蛋撻。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2013年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以一名3歲男童和女童(中等活動量)為例,能量日攝入量分別是12501200千克;而世衞和糧農組織建議,反式脂肪攝取量應少於人體每天熱量攝入量的1%

兒童日攝反式脂肪應少於1.4

經換算後,男童和女童反式脂肪建議日攝入量少於1.41.3克,以是次反式脂肪含量最高的SAFARI朱古力為例,只要幼童食約10SAFARI朱古力,反式脂肪攝入量已經超標。

研究證實,人造反式脂肪會提升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風險。香港營養學會會長張智良指,含人造反式脂肪的材料便宜、化學結構穩定,令烘焙食品或麵類保存時間較長、亦較香口,惟愈來愈多研究指攝取人造反式脂肪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營養師陳國賓表示,反式脂肪會影響膽固醇,導致心血管等疾病,但對幼童來說,短時間內不會出現健康影響。反式脂肪分為人造和天然,尤其奶製品內常見天然反式脂肪,但對人體無害;反之人造反式脂肪又稱氫化植物油,長期食用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尤其心血管方面。

留意成分 含起酥油應避免買

對於市面有部分幼童食品含反式脂肪,陳認為要視乎食品的成分,若含奶製品,則出現反式脂肪不出奇,此屬天然。他提醒家長,要辨別是否人造反式脂肪,可留童成分有沒有寫氫化植物油、起酥油等,若含以上成分,則要避免購買。

中大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亦稱,人造反式脂肪對人體短期幾乎看不到影響,但長期攝取會影響新陳代謝、膽固醇等慢性病。他稱,現時很少人研究反式脂粉對幼童影響,因為要長時間作追踨觀察,非一至兩年就可看到影響,所以暫時仍沒有一個數據指幼童攝取多少,就會有甚麼影響。

不過,韓表示,長期攝取人造反式脂肪可能會引發高血壓、血脂、糖尿病及心臟病等。他建議家長盡可能餵哺母乳,或讓幼童進食新鮮的食物,均衡飲食。



轉載自

Friday, September 18, 2015

蜂蜜是天然抗生素






很少人知道蜂蜜是天然抗生素,人造抗生素有很多不良副作用,譬如會大量殺害腸道中的益生菌,但服用合理分量的蜂蜜對人體沒有任何害處〈蜂蜜過敏者不適合〉。人造抗生素無法治療糖尿病所引起的肢體潰爛。這種肉毒桿菌又叫食肉菌,顧名思義是非常惡的菌,只有外用蜂蜜可以有效控制食肉菌,可見其殺菌功效之大。

蜂蜜適當加溫水稀釋後,殺菌功效增加一倍,蜜蜂餵初生BB吃也是用稀釋的蜂蜜〈但不可餵一歲以下小童吃蜂蜜〉。蜂蜜加水後產生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又叫雙氧水),有強烈殺菌作用,人造抗生素則有化學合成的過氧化氫。蜂蜜水只需七分鐘便進入血管,發揮抗菌消炎的作用,每天喝一、兩湯匙蜂蜜水很適合流感季節。現代西方醫學之父Hippocrates,生於西元前430年的希獵,他說:「你的食物就是你的虊。」他用兩種方洔調製蜂蜜,一種是水,另一種是醋,但比較後認為加水調製的蜂蜜對治療傷口功效最好。

時移世易,由於食物無法成為賺大錢的專利商品,現代醫療體制不再推薦類似蜂蜜的食療。蜂皇漿同樣有很大的增加免疫力效果,但味道不是太好,有一個吃法:把蜂皇漿加在溫的蜂蜜水中攪勻,晨起空腹服用,這個方法還可以通便、消炎、修復受損組織。記得一定要選擇正貨,但這是個連國際名牌都造假的年代,為了放心,「食療主義」從歐洲找來優質蜂蜜和冷藏運到的新鮮蜂皇漿。〈蜂蜜不適合糖尿病引起的腎虛竭。糖尿病人只能適量服用蜂蜜,記住每一茶匙含約17卡路里。〉






Thursday, September 10, 2015

「我好想死」如何分辨真定假?




來自 10.9.2015 蘋果日報




「做人咁辛苦為乜」、「有時真係唔想做人」,都市人工作與生活壓力沉重,經常將「死」字掛在口邊,但如何才能分辨身邊人真有尋死意圖,能及時開導,抑或只是開玩笑純粹發洩。精神科醫生表示,臨床上多數有自殺意圖的病人都曾向旁人透露「想死」,但除了這類負面想法外,也要觀察其他表現,例如性格變「自閉」,減少外出或不願與人溝通,加上歷重大事件如離婚、失業等,身邊人都要多留意。
記者:梁麗兒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德誠表示,一般人因工作辛苦,隨口戲言「要死」或「做到想死」,說話時態度並不認真,多數只是講笑、「呻下」或衝口而出。但若同時有其他症狀便要多加留意,例如傾談間透露生活遇到困難、好辛苦,或表達「做人好灰」、「最近好唔掂、好差」,就要認真處理,宜「慢慢坐低傾」,了解對方是否有尋死的想法,或建議當事人求醫。

自殺病人出事前,最初通常只是有輕微想法,例如感到辛苦時,會有數秒時間諗起「想死」,甚至跟家人朋友說:「我終於知道果位明星點解會跳落嚟」,將自己與一些自殺人士扯上關連。隨着「想死」諗法越來越多,下一步或會比較不同死法,病情再差可能會作出行動,包括為自己準備身後事。

一般人其實好難分辨身邊人有否真有尋死意欲,只能在與對方傾談之間尋找蛛絲馬跡。李指,部分人會比較高危,例如失業、退休、單身或離婚、伴侶剛過逝、近期承受很大打擊、長期受壓、長期病患者如受痛症困擾,均為自殺高危族。身邊人應多留意他們的精神狀況,及有否上述想法或尋死字眼。

病情屬中度或以上的抑鬱症患者都是自殺高危一族,李指,家人朋友平日可留意患者的精神狀況有否變差,包括情緒波動如容易「爆喊」、忟憎或發脾氣、精神憔悴、身體消瘦,不願與人對話或無法與身邊人溝通,減少外出等,也反映病情轉差。觀察眼睛也是另一關鍵,例如眼神變得恍惚、有黑眼圈或眼肚,顯示睡眠質素差、失眠。若發現身邊人有自殺傾向,應及早帶往精神科醫生求診,由專業人士判斷病情及提供適當治療,例如要否住院或24小時監察。

Tuesday, September 1, 2015

如何治療濕疹


本文節錄自網上,報章上的不同可治療濕疹的方法,以供大家參考:


晴報 2/7/2015 ,《嚴浩LIKE》 專欄




「想分享一下治療濕疹的經驗。小兒(被認為是自閉症)也有濕疹,不時身上手臂會有一兩處紅腫痕癢,不嚴重,但痕癢會影響睡眠質量。去年中,我自製出一種最見效的沐浴乳,原料有三種:亞麻籽、乾金盞花和麥皮,用蒸餾水300ML煲兩匙亞麻籽和一大把金盞花,放涼後過濾,再加入四大匙麥皮,放入攪拌機攪拌成稀糊狀,放入泵嘴樽內,這款沐浴乳即成。放雪櫃可用兩星期,若想延長保質期,可到化粧品原料店買葡萄籽萃取液,加八滴進去,當作天然防腐劑。亞麻籽煲水後會出膠,可保濕;金盞花消炎去敏;麥皮去敏兼清潔。這款沐浴乳真的很好用,小兒用了半年,再無濕疹。



Wednesday, August 12, 2015

港大調查: 逾九成半港人出現<亞健康>徵狀


(香港,201363)

工作壓力大、食無定時是不少拼搏港人的生活寫照。頭暈頭痛、難以集中精神、持續感到疲倦等情況亦困擾不少本港市民。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定義,「健康」不僅指沒有生病或體質壯健,而是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皆處於良好的狀態。然而,即使身體沒有出現明顯徵狀,但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現不適,這種介乎健康和生病之間的情況,便屬處於「亞健康」(Sub-optimal Health)狀態。

「亞健康」是健康的隱形殺手
長期工作緊張、睡眠和運動量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可導致「亞健康」。由於其徵狀(參閱表一)並不明顯,往往容易被忽略。倘若長期忽視「亞健康」的問題,可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機會,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

鑑於目前港人對「亞健康」的認知不足,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今年4月進行一項調查,以隨機抽樣形式,透過電話成功訪問了共535名,年齡介乎1865歲的香港市民,目的是了解港人的「亞健康」狀況及其對生活所構成的影響。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助理總監彭嘉麗女士深入分析「亞健康」調查結果,主要重點如下:

第一部分:本港市民「亞健康」情況
一) 逾九成半受訪者出現「亞健康」問題,主要影響壯年人士
調查發現,近97%受訪者過去三個月曾出現至少一項「亞健康」徵狀,最普遍的徵狀為眼睛疲勞(78%)、腰酸背痛(73%)和經常疲倦(73%)。其中以30歲至49歲的壯年人士最受影響,他們在過去三個月平均出現高達9個「亞健康」徵狀。

二) 港人自我高估身體狀況
儘管大部分受訪者出現「亞健康」問題,什至近六成人(58%)於受訪前的三個月曾出現身體不適,但同時竟有近六成(57%)人認為自己的身體情況良好,無視身體發出的警號,情況令人擔心。

三) 接近四分一受訪者在過去三個月「經常」出現三項或以上「亞健康」徵狀
調查結果亦顯示,受詐者在過去三個月內出現不同程度的亞健康徵狀。從徵狀出現的頻密程度分析,當中接近四分一人(23%)「經常」出現三項或以上亞健康徵狀。

)六成以上受訪者受「亞健康」問題困擾  影響日常生活
64%人士便認為亞健康徵狀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主要影響工作,其次使他們「沒有精神/能量做任何事」,什至影響社交、人際及家庭關係。

第二部分:「亞健康」與日常生活習慣的關係
調查人員將十五個「亞健康」徵狀進一步分為兩組作深入分析,包括生理「亞健康」(共八項徵狀)心理「亞健康」(共七項徵狀),並根據徵狀出現的頻密程度進行評分(請參閱表二和表三)

)運動量不足 較常出現「亞健康」徵狀
運動量多寡和生理「亞健康」有明顯關係。調查結果顥示,運動量少*的受訪者(62%)出現生理「亞健康」徵狀的頻密程度,比運動量多^受訪者(47%)為高,顯示運動有助減低生理「亞健康」徵狀的出現。

*運動量少指每星期平均進行少於一次30分鐘運動
^運動量多指每星期平均進行一次或以上30分鐘運動

)睡眠不足 較常出現心理「亞健康」徵狀
睡眠時間多寡與心理「亞健康」有明顯關係。調查結果顯示,每天睡眠時間較少*的受訪者(61%),出現心理「亞健康」徵狀的頻密程度,比睡眠時間較多^的受訪者(44%)為高,顯示運動有助減低生理「亞健康」徵狀的出現。

*睡眠時間較少指每天平均睡眠時間少於8小時
^睡眠時間較多指每天平均睡眠時間為8小時或以上

總結及建議

香港大學思源基金健康及社會工作學教授陳麗雲教授指出,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不少忙碌的港人以疲倦或疼痛為由而抗拒做運動,加上工作時間長和休息不足、欠缺均衡飲食,容易令精神狀態和抵抗力變差。久而久之,更會造成惡性循環,直接影響工作表現、家庭或社交生活,令生理和心理健康進一步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亞健康」對本港的壯年人士的影響最大。陳麗雲教授解釋,他們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期,無論在工作和家庭也肩負了重要的角色,終日為口奔馳,往往沒有時間關注自身的健康。

事實上,出現「亞健康」徵狀顯示身體狀況已響起了警號。陳麗雲教授強調「亞健康」和一般疾病不同:「有亞健康問題的人表面看來與健康人士無異,但我們生病會看醫生服葯,控制病情,但普遍港人對亞健康問題欠缺認識及關注。倘若市民不儘早正視和改善有關徵狀,可增加日後患上慢性病的機會;故此亞健康的影響不比一般疾病少,我們必須多加注意。」

她表示,除了充足睡眠和進行適量運動,均衡的飲食習慣亦有肋攝取充足的營養,同時應保持心境開朗,避免成為「亞健康」一族,遠離疾病。

對抗亞健康小貼士:
-注意均衡飲食,攝取充足營養;
-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有助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身體健康狀況;

-作息有序,每天維持足夠睡眠時間,使身體得到充分休息。

亞健康徴狀
亞健康徵狀


資料來源:
http://hkupop.hku.hk/chinese/report/subhealth/content/resources/pr.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