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2, 2015

港大調查: 逾九成半港人出現<亞健康>徵狀


(香港,201363)

工作壓力大、食無定時是不少拼搏港人的生活寫照。頭暈頭痛、難以集中精神、持續感到疲倦等情況亦困擾不少本港市民。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定義,「健康」不僅指沒有生病或體質壯健,而是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皆處於良好的狀態。然而,即使身體沒有出現明顯徵狀,但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現不適,這種介乎健康和生病之間的情況,便屬處於「亞健康」(Sub-optimal Health)狀態。

「亞健康」是健康的隱形殺手
長期工作緊張、睡眠和運動量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可導致「亞健康」。由於其徵狀(參閱表一)並不明顯,往往容易被忽略。倘若長期忽視「亞健康」的問題,可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機會,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

鑑於目前港人對「亞健康」的認知不足,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今年4月進行一項調查,以隨機抽樣形式,透過電話成功訪問了共535名,年齡介乎1865歲的香港市民,目的是了解港人的「亞健康」狀況及其對生活所構成的影響。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助理總監彭嘉麗女士深入分析「亞健康」調查結果,主要重點如下:

第一部分:本港市民「亞健康」情況
一) 逾九成半受訪者出現「亞健康」問題,主要影響壯年人士
調查發現,近97%受訪者過去三個月曾出現至少一項「亞健康」徵狀,最普遍的徵狀為眼睛疲勞(78%)、腰酸背痛(73%)和經常疲倦(73%)。其中以30歲至49歲的壯年人士最受影響,他們在過去三個月平均出現高達9個「亞健康」徵狀。

二) 港人自我高估身體狀況
儘管大部分受訪者出現「亞健康」問題,什至近六成人(58%)於受訪前的三個月曾出現身體不適,但同時竟有近六成(57%)人認為自己的身體情況良好,無視身體發出的警號,情況令人擔心。

三) 接近四分一受訪者在過去三個月「經常」出現三項或以上「亞健康」徵狀
調查結果亦顯示,受詐者在過去三個月內出現不同程度的亞健康徵狀。從徵狀出現的頻密程度分析,當中接近四分一人(23%)「經常」出現三項或以上亞健康徵狀。

)六成以上受訪者受「亞健康」問題困擾  影響日常生活
64%人士便認為亞健康徵狀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主要影響工作,其次使他們「沒有精神/能量做任何事」,什至影響社交、人際及家庭關係。

第二部分:「亞健康」與日常生活習慣的關係
調查人員將十五個「亞健康」徵狀進一步分為兩組作深入分析,包括生理「亞健康」(共八項徵狀)心理「亞健康」(共七項徵狀),並根據徵狀出現的頻密程度進行評分(請參閱表二和表三)

)運動量不足 較常出現「亞健康」徵狀
運動量多寡和生理「亞健康」有明顯關係。調查結果顥示,運動量少*的受訪者(62%)出現生理「亞健康」徵狀的頻密程度,比運動量多^受訪者(47%)為高,顯示運動有助減低生理「亞健康」徵狀的出現。

*運動量少指每星期平均進行少於一次30分鐘運動
^運動量多指每星期平均進行一次或以上30分鐘運動

)睡眠不足 較常出現心理「亞健康」徵狀
睡眠時間多寡與心理「亞健康」有明顯關係。調查結果顯示,每天睡眠時間較少*的受訪者(61%),出現心理「亞健康」徵狀的頻密程度,比睡眠時間較多^的受訪者(44%)為高,顯示運動有助減低生理「亞健康」徵狀的出現。

*睡眠時間較少指每天平均睡眠時間少於8小時
^睡眠時間較多指每天平均睡眠時間為8小時或以上

總結及建議

香港大學思源基金健康及社會工作學教授陳麗雲教授指出,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不少忙碌的港人以疲倦或疼痛為由而抗拒做運動,加上工作時間長和休息不足、欠缺均衡飲食,容易令精神狀態和抵抗力變差。久而久之,更會造成惡性循環,直接影響工作表現、家庭或社交生活,令生理和心理健康進一步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亞健康」對本港的壯年人士的影響最大。陳麗雲教授解釋,他們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期,無論在工作和家庭也肩負了重要的角色,終日為口奔馳,往往沒有時間關注自身的健康。

事實上,出現「亞健康」徵狀顯示身體狀況已響起了警號。陳麗雲教授強調「亞健康」和一般疾病不同:「有亞健康問題的人表面看來與健康人士無異,但我們生病會看醫生服葯,控制病情,但普遍港人對亞健康問題欠缺認識及關注。倘若市民不儘早正視和改善有關徵狀,可增加日後患上慢性病的機會;故此亞健康的影響不比一般疾病少,我們必須多加注意。」

她表示,除了充足睡眠和進行適量運動,均衡的飲食習慣亦有肋攝取充足的營養,同時應保持心境開朗,避免成為「亞健康」一族,遠離疾病。

對抗亞健康小貼士:
-注意均衡飲食,攝取充足營養;
-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有助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身體健康狀況;

-作息有序,每天維持足夠睡眠時間,使身體得到充分休息。

亞健康徴狀
亞健康徵狀


資料來源:
http://hkupop.hku.hk/chinese/report/subhealth/content/resources/pr.pdf